(资料图)
我对荆轲一向没什么好感。
最主要的原因,是他的行刺失败了。根本的原因,是我不理解他为何失败也能获得如此赞誉。
我不想在荆轲身上咬文嚼字、反复揣摩,那样眼光太狭隘了。“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”,同时期也有些出名的刺客,拉出来一比,我想荆轲的不足就很明显了。
既然说到刺客,我认为有两个评价的大轴,一个是“技”,一个是“义”。“技”由武力和巧思构成,二者配合能达到刺杀目标,便是实力的充分证明。“义”则是刺杀过程中动机和行为的高尚性。
巧思上,专诸的鱼腹剑与荆轲的图穷匕见不相上下,但专诸成功而荆轲失败。荆轲刺秦还对配置要求很高,那位到故事结尾都没出现的远方友人让他跟太子丹起了争执,更别提前面的樊将军头。杂史中的要离没那么多顾虑,一套苦肉计,牺牲妻与子、博得信任,便成功刺杀。
武力上,曹沫在齐桓公有左右侍卫的情况下以匕首将之控制,迫使之改变原定计划。更绝的聂政,侠累坐于府上,聂政竟直入刺杀了侠累,之后斩杀数十守卫,说是入无人之境亦不为过。荆轲又有何作为?图穷时与秦始皇近到能抓到他衣服的袖子,都没刺中他。之后更是表演了一出绕柱跑。在秦始皇好不容易缓过劲儿,拔出长剑后,荆轲瞬间被秒,近距离扔匕首也扔不到秦始皇。
刺杀的动机上,豫让是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聂政先尽孝后尽义。杂史中的要离更是传奇,好似他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那个属于他的“庆忌”。荆轲的故事里高光反倒不像在他身上,为信任而死的田光,为解仇而死的樊於期,为友人而死的高渐离,这三个人怎么看也比被盖聂瞪眼就溜走,被鲁勾践呵斥就离开,思考后推辞国家大事的荆轲要高大得多。而推动荆轲去行刺的,好像不单是君臣间的关系,太子丹让他好好享了一段时间的福。
那么能拔高荆轲的好像只剩下行为的高尚性上了。
荆轲能被拔高到这个程度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刺杀的是秦始皇。而很可惜的是,秦始皇,他不是一般人,他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。雄图大略,扫清六合是他;铸金人十二,阿房三百里也是他。当我们需要那个五行之中霸占金与火的秦始皇时,荆轲在他眼前压根儿排不上号。而当我们需要一个暴君时,荆轲就可以去当那个民众们怨恨和抗争的集合体,荆轲就可以去当那个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,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英雄。
正是这样一种对照形成了,不再有人跳出其中。我们才会一遍遍的歌颂那个其实没必要歌颂的,也并不适合歌颂的英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