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末夏初,行走在遂宁市蓬溪县群利镇印花村,一栋栋整洁的民居楼房、一条条干净的水泥村道映入眼帘。道路两旁的枇杷挂满枝头,水鸭悠闲地在湖面划水,一派悠然的田园风光。
(资料图片)
印花村是如何实现人居环境大变样的?群利镇党委副书记唐娟笑着说:“‘一长五联+积分制’是关键。”
以“点”为单位 整合农村常住人口
印花村由原印心村和鲜花村合并而成,共889户,常住人口有320多户。如何有效管理分散的农户?经过前期调研,2022年7月,印花村开始推行“一长五联+积分制”基层治理模式。
据唐娟介绍,按照地域相邻原则,以院落为单位,按每20户常住农户设1个“点”的原则,将全村320余户常住户划分为16个“点”,每个点民主推荐1名“点长”,对本点位进行全面监督管理。
“这样便于统一管理与服务,同时也让每个点位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。”唐娟翻开一本小册子,封面印着《蓬溪县“一长五联+积分制”乡村治理掌上通》字样,“你看,我们评比的内容就是根据农村实际亟需解决和提升的方面,非常具有针对性。”
一场以“文明联创、卫生联洁、治安联防、纠纷联调、困难联帮”为抓手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印花村全面铺开。
量化积分 乡村治理有了硬抓手
点长到位了,目标定下了,如何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?唐娟指着这本小册子说:“里面藏着答案。”“五联”对应着鼓励和禁止的事项,每个项目的加扣分值一目了然:“义务劳动”加10分、“公共区域有人管”加10分、“进村黑榜”扣10分……
“我们采取月评比的方式,实行评比加扣分制。”她继续介绍,每个点基础分0分,每月由积分评议委员会通过实地走访,综合群众申报、上级反馈等情况,组织开展1次评比活动,积分排位前三名的“点”纳入每月兑换奖励范畴。对积分排位前三名的点位分别奖励1000元、500元、300元建行生活等额电子消费券,所获奖励由本点农户共同平均享有;同时对排位前三名的点长额外奖励。
“一长五联”模式的有效实施,离不开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。据中国建设银行遂宁分行员工、群利镇合兴村第一书记、印花村金融专员文阳介绍,遂宁市乡村振兴局与建设银行遂宁分行联手,采取“政银”协作方式,同时整合村集体经济收入、运行维护经费等资金,为活动开展提供经费保障,并采用建行数字乡村治理相关系统保证评比活动顺利开展,激发广大农村群众的内生动力、夯实农村基层基础,着力构建自治、法治、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。
“通过对农民日常行为和参与乡村重要事务情况进行量化积分,并根据积分结果给予相应激励或约束的方式,将农民群众心中所愿、眼中所见转化为具体分值。”唐娟一语道破,“这样一来,乡村治理由无形变有形,使软约束有了硬抓手。”
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合力推进“美丽新居建设”
激活一池春水。农户参加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被点燃。“我们也盼着居住环境变好。”“环境好了,看着舒服、对身体也好”……印花村的农户你一言我一语,纷纷说着乡村治理带来的改变。
“原来的我们五点的房前屋后到处是乱堆乱放的柴草堆,村里生活垃圾、牲畜粪便随处可见。现在通过大家的努力,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。”第五点位“点长”刘中泽拿着刚用积分兑换的洗洁精和纸巾,笑得合不拢嘴。对于现在的生活环境,他赞不绝口。
对于印花村开展“一长五联+积分制”以来的变化,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的村民张秀兰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
“‘一长五联+积分制’让我们大家都受益。”张秀兰表示,“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家家户户自觉关注门前屋后的卫生,还会主动承担无人居住房屋、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。特别是邻里之间的关系,互帮互助,让生活更和谐了。”
“有问题也不怕,在‘川善治’上发,很快就得到解决。”张秀兰掏出手机,打开“川善治”小程序首页,可以看见大喇叭、村民说事、书记公开信、大事记、党群服务日志、三务公开等功能板块。
人居环境治理,村民唱主角。村民之间“赚积分”“比积分”热情高涨,互帮互助、志愿服务蔚然成风,乡村焕发出新时代文明新气象。印花村还依托“川善治”微信小程序,助力村级治理数字化、信息化。截至今天,遂宁已经有916个村加入川善治,服务村民10766人。
村子越来越美,道路越来越宽,越来越多的村民共享到美丽乡村带来的“红利”,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。现在,村里不但环境变好了,去年还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、遂宁市(4A)先进基层党组织及“遂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”。
“农民群众是乡村的主人,也应当是治理的主体,乡村治理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。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文帅认为,群利镇印花村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积分标准,通过物质和荣誉双重激励,让群众的言行有“镜子”可照、环境美化有“标杆”可学,“家风”“民风”同步改善。他表示,过去的“村里事”变成“家家事”,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、受益者,“小积分”成为助推乡村治理的“大能量”,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(侯杰、实习生吴舒婷、陈芳斌)